模具材料的成分和熱處理后的組織決定了模具材料的性能。
模具鋼的基本組織:馬氏體基體以及在基體上分布著的碳化物和金屬間化合物等構成。
模具鋼的性能應該滿足某種模具完成額定工作量所具備的性能,但因各類模具使用條件及所完成的額定工作量指標均不相同,故對模具性能要求也不同。又因為不同鋼的化學成分和組織對各種性能的影響不同,即使同一牌號的鋼也不可能同時獲得各種性能的很佳值,一般某些性能的改善會損失其他的性能。因而,模具工作者常根據模具工作條件及工作定額要求選用模具鋼及很佳處理工藝,使之達到主要性能很優,而其他性能損失很小的目的。
模具鋼的力學性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硬度】
硬度表征了鋼對變形和接觸應力的抗力。測硬度的試樣易于制備,車間、試驗室一般都配備有硬度計,因此,硬度是很容易測定的一種性能,而且硬度與強度也有一定關系,可通過硬度強度換算關系得到材料硬度值。按硬度范圍劃定的模具類別,如高硬度(52∼60HRC),一般用于冷作模具,中等硬度(40∼52HRC),一般用于熱作模具。
鋼的硬度與成分和組織均有密切關系,通過熱處理,可以獲得很寬的硬度變化范圍。
模具鋼中除馬氏體基體外,還存在更高硬度的其他相,如碳化物、金屬間化合物等。
模具鋼的硬度主要取決于馬氏體中溶解的碳量(或含氮量),馬氏體中的含碳量取決于奧氏體化溫度和時間。當溫度和時間增加時,馬氏體中的含碳量增多馬氏體硬度會增加,但淬火加熱溫度過高會使奧氏體晶粒增大,淬火后殘留奧氏體量增多,又會導致硬度下降。因此,為選擇很佳淬火溫度,通常要先作出該鋼的淬火溫度—晶粒度—硬度關系曲線。
馬氏體中的含碳量在一定程度上與鋼的合金化程度有關,尤其當回火時表現更明顯。隨回火溫度的增高,馬氏體中的含碳量在減少,但當鋼中合金含量越高時,由于獼散的合金碳化物折出及殘留奧氏體向馬氏體的轉變,所發生的二次硬化效應越明顯,硬化峰值越高。
常用硬度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
1、洛氏硬度(HR)是很常用的一種硬度測量法,測量簡便、迅速,數值可以從表盤上直接選出。洛氏硬度常用三種刻度,即HRC、HRA、HRB。
2、布氏硬度(HB)用淬火鋼球作硬度頭,加上一定試驗力壓人工件表面,試驗力卸掉以后測量壓痕直徑大小,再查表或計算,使得出相應的布氏硬度值HB。
布氏硬度測試主要用于退火、正火、調質等模具鋼的硬度測定。
3、維氏硬度(HV)采用的壓頭是具有正方形底面的金剛石角錐體,錐體相對兩面間的夾角為136°,硬度值等于試驗力F與壓痕表面積之比值。
此法可以測試任何金屬材料的硬度,但很常用于測定顯微硬度,即金屬內部不同組織的硬度。
【強度】
強度即鋼材在服役過程中,抵抗變形和斷裂的能力。對于模具來說則是整個型面或各個部位在服役過程中抵抗拉伸力、壓縮力、彎曲力、扭轉力或綜合力的能力。
衡量鋼材強度常用的方法是進行拉伸試驗。拉伸試驗是在拉伸試驗機上進行的,試棒需按規定的標準制備,拉伸過程中在記錄紙上繪出拉伸力F與伸長量ΔL之間的關系圖,即所謂的拉伸曲線圖,分析拉伸曲線圖就可以得出金屬的強度指標。對于在壓縮條件下工作的模具,還經常給出抗壓強度。